疾病预防 呵护健康——夏季传染病预防知识
随着夏季来临,气温和湿度升高,部分传染病如手足口病、登革热、感染性腹泻、猩红热、布鲁氏菌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等传染病进入高发、易发季节。
01、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每年7、8、9月份是手足口病的高发季节。
传播途径:主要经消化道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疱疹液⽽感染。
主要症状:先出现发烧症状,手心、脚心出现斑丘疹和疱疹(疹子周围可发红),口腔粘膜出现疱疹和/或溃疡,疼痛明显。部分患者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少数患者病情较重,可并发脑炎、脑膜炎、心肌炎、肺炎等。
易感人群:婴幼儿和儿童普遍多发,3岁及3岁以下婴幼儿更容易得。成人感染后一般不发病,但会将病毒传播给孩子。
预防措施:勤洗手、勤通风,流行期间避免去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
02、感染性腹泻病
感染性腹泻是夏季常见的肠道传染病,包括霍乱、伤寒副伤寒、细菌性痢疾及其他感染性腹泻病等。
大多数肠道传染病发病会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食欲不振等胃肠道症状,有些伴有发热、头痛、肢体疼痛症状,若治疗不及时,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
夏季由于气温高、湿度大,特别利于病菌的繁殖,食物易受污染,再加上夏季人体消耗大,免疫⼒也相对较弱,因此,夏季是细菌性肠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因此,把好病从口入关,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努力做好预防工作是关键,做到“吃熟食、喝开水、勤洗手”。

03、猩红热
猩红热为A组β型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疹退后明显的脱屑。
传染源:患者和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主要经空气飞沫传播,也可经皮肤创伤处或产道引起。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但发病多见于小儿,尤以5~15岁居多。
预防措施:应以加强儿童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为主:
(1)及时就医:在高发季节、尤其是周围出现猩红热病人时,家长要密切关注儿童的身体状况,一旦发觉儿童出现发热或皮疹,应及时送往医院进⾏诊断和治疗。
(2)治疗和隔离患者:患儿应注意卧床休息,进行住院治疗或居家隔离,不要与其他儿童接触;其他人接触患者时要带口罩。
(3)通风和消毒:患儿居室要经常开窗通风换气,每天不少于3次,每次15分钟。患儿使⽤的食具、玩具或其他用品应经常彻底清洗消毒。
(4)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外出后要洗手,勤洗澡;打喷嚏、咳嗽时注意用纸巾遮掩口鼻,并应及时洗手,避免脏手接触口、眼、鼻;指导儿童养成正确的洗手习惯;尽量少带孩⼦去拥挤的公共场所,特别是避免与有发热或出疹的儿童接触。
(5)加强学校卫生:在猩红热流行期间,托幼机构及小学要认真开展晨、午检工作,发现可疑者应请其停课、就医和隔离治疗。保证室内做到充足的通风换气,应每日做好教室、文具、玩具和餐具的清洁,一旦发现病例,应对病例接触的物品进⾏及时消毒。
04、登革热
登革热是登革病毒引起,经伊蚊(俗称“花斑蚊”)叮咬传播的一种以发热、皮疹和全身疼痛为主要症状的急性传染病。病毒通过蚊子的叮咬传染给人类,人与人之间不会发生传染。蚊⼦通常在吸食被感染人血液时获得病毒,被感染的蚊子终生均能传播病毒,少数还可经卵将病毒传给后代。
预防措施:预防登革热最有效的措施是防蚊灭蚊。
(1)消除或破坏蚊虫孳生地。及时清理室内外的小型积水容器,家养水生植物应隔3-5天换水洗瓶,水培植物最好改为土培。
(2)减少与蚊子接触的机会。前往蚊媒传染病流行地区时,应穿浅色长袖衣服和长裤,在外露皮肤喷、涂蚊虫驱避剂,住宿处要有纱门纱窗,尽量避免前往蚊子密度较高的场所。
05、布鲁氏菌病
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传染病。人们主要通过接触染病的羊、牛、猪、狗等动物或动物制品而被感染。
人患病后会出现重感冒症状,如发热、多汗、头痛、背痛和乏力。发热可持续2-3周,反复数次。关节痛明显,多发于肢体大关节,有红肿。布病病程为3-12个月,如不及时治疗,易转为慢性。
布病是一种可防可治的传染病,预防布病的主要措施有:
(1)对饲养的牲畜及时进行疫苗免疫,是预防畜间布病最效、最彻底的方法。
(2)引进牛羊时,一定要搞好检疫,防止引进患了病的牛羊。
(3)患布病的牛、羊最常见的表现是流产,对牛、羊流产的胎儿、胎盘,要深埋或焚烧,不能随地丢弃,更不能用手直接去拿。
(4)皮毛和屠宰病畜所污染的场所,也应严格消毒;加强对水源、粪便、牲畜的管理,避免水源污染。
(5)对布病患者的排泄物、污染物也要进行消毒。
(6)喝牛奶、羊奶时,要煮沸后饮用。
(7)饭店、家庭用的菜刀、菜案,要生熟分开;切了生肉的刀、案,也要用热水消毒,避免污染其它餐具。
(8)饲养牛羊、接羔、挤奶时,必须穿工作服,工作服要放在固定的地方,随穿随脱,定时消毒。
06、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俗称“蜱虫病”,是一种新发蜱媒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急性起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伴乏力、明显纳差、恶心、呕吐等,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
防控措施:预防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方式是避免被蜱虫叮咬。有蜱叮咬史或疫源地野外活动史者,应保持高度警惕,最后暴露14天内如出现发热等疑似症状或体征,应当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医务人员诊疗或家属陪护患者期间,应避免接触患者血液或血性分泌物,以免被感染,如在诊疗或陪护患者期间或其后14天内,一旦出现发热等疑似症状或体征,也应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接触史。同时应开展血常规检查,看看是否存在进行性的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尽早明确诊断,争取最佳治疗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