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到顶部
  • 0916-8818858
  • QQ客服
  • 微信二维码

树立行业新风

 

 

构建和谐医院

 

                                                          

【健康科普】感觉统合失调的孩子太难了,一文读懂感觉统合到底是什么!

“我家孩子一到新的环境就哭”

“我又被幼儿园老师留下来了,说我家孩子打人”

“我家孩子不敢滑滑梯、不敢荡秋千、不敢走平衡木……”

“我家孩子总乱跑,一刻也静不下来”

“我家孩子经常发脾气”

“我家孩子注意力不集中”

“我家孩子运动能力总上不来”

我家孩子学习效率很低,理解能力

......

很多孩子临到了要入幼儿园,才发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明显跟其他小朋友存在着差距,这让不少父母操碎了心。

 

这其实和“感觉统合失调”有关,但可怕的是,很多家长根本就没听说过“感觉统合失调”,对相关症状完全没概念。最后,就因为家长的疏忽,贻误了孩子的终生。

 

那么,究竟什么是“感觉统合失调”?

 

 

就拿一个简单的吃饭的过程来说

 

视觉告诉我们椅子的距离

嗅觉告诉我们饭菜好香啊

前庭觉告诉我们

在移动的过程中重心的转移

本体觉告诉我们

手该怎么拿碗

怎么摆到正确的位置

触觉告诉我们

已经坐在椅子上了

 

这些看似复杂的过程

对于我们来说很简单

甚至不会意识到这个过程

 

但是对感觉统合失调的孩子来说

却是另一幅情景

 

触觉不好

那么我拿不到碰到的东西

我无法清楚的知道我坐在椅子上

不知道筷子勺子拿得好不好......

 

前庭觉不好

在我站着到坐着的过程中

我无法知道该移动多少

我是否坐得正......

 

本体觉不好

不知道我的手该怎么拿碗

要用多少的力道拿碗拿勺子......

 

这还只是吃饭这个最基本的活动

感觉统合失调还表现在方方面面

 

视知觉失调

把6和9、b和d、q和p写反

读课文读着读着就跳了行、漏了段

书写的时候常把字写出格

无法察觉室内的装潢或家里橱窗的陈列顺序的改变......

 

听知觉失调

害怕很大的声音或突如其来的声音

很小的声音也会吸引到我的注意

经常听漏东西

记不住老师说的话等......

 

触觉失调

  胆小、害怕、适应能力比较慢、容易紧张、爱发脾气、爱玩生殖器官、爱吃手、咬指甲、情绪不稳定、对小伤特别敏感、爱招惹人、怕别人触碰自己、小动作多、坐不住、粘人、怕陌生人、怕剃头、打针、独占性强、大脑分辨能力差、对冷热、痛觉反应迟钝或没有反应、人情冷漠、缺乏自我意识、没有安全感等等。

 

本体觉失调

  方向感差、容易迷失、不能玩捉迷藏、闭上眼睛容易摔倒、站无站姿、坐无坐相、容易驼背、动作协调能力差、走路容易摔倒、不会翻滚、不能完成骑车跳绳拍球等、精细动作不良、不会系鞋带、扣扣子、用筷子、大动作笨拙、手工能力差......

 

前庭觉失调

  过分小心谨慎滑滑梯、害怕跌倒、怕高怕走高低不平的路面、害怕两脚离地、害怕上下楼梯需要抓手、不敢尝试新事物、喜欢静态游戏、不喜欢乘坐电梯、时常喜欢喜欢大人保护他、在轻微的旋转类游戏后呕吐。动个不停、坐不住、时常不停的跳跃、摇晃自己的头、非常喜欢转圈和倒立、喜欢游乐场快速旋转的游戏、转圈多次或者很久不都不会晕、荡秋千常常荡的很高很久......

 

嗅觉失调

无法闻到花的芳香,不能闻出某种气味等。  

 

味觉失调

无法用舌头尝出各种味道,不能尝出酸、甜、苦、辣。

 

作为处理所有感觉的一个过程

感觉统合就如同:

十字路口的「红绿灯」一样重要

如果这盏红绿灯正常运作

那大脑上的所有感觉信息

就能流畅行驶

大脑会运用这些信息

指挥我们的身体

做出适当的动作反应

如果这盏交通指挥灯出现问题

那我们的身体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障碍

 

  0-1岁感觉统合发展特色

 

  嗅觉:

 

  婴儿出生后,开始用鼻子呼吸,随着每一次的呼吸,时时嗅到环境中的气味。正由于婴儿的视力不好,更需要仰赖嗅觉知道母亲的存在,嗅着母亲的体味,在熟悉、安适中,香甜地进入梦乡。

  随着婴儿的逐渐成长,母亲不再时时刻刻待在身旁,婴儿在召唤母亲与等待母亲的同时,发现盖在身上的毛毯,它的气味及触感让自己得到舒畅,从此这件毛毯成了小宝宝的依恋物。

 

  味觉:

 

  人生品尝的第一种食物,是母亲的乳汁。在吸奶的同时,体认到母亲身体的温暖与柔软,感觉到无比的安全与温馨。

  4个月大之后,母亲喂宝宝吃精心调制的副食品,开始尝到不同食物的味道与质感。饥肠辘辘使身体难过、心理焦躁,而食物能解除痛苦,又蕴含着提供食物者的关爱,使婴儿身心获得满足。

 

  触觉:

 

  婴儿0~1岁阶段的发展特色是透过触觉细胞密布的嘴唇,寻找乳头,以得到食物营养。婴儿也喜欢吸吮奶嘴或手指,来放松情绪,获取心理安全感。同时,透过口腔内丰富的触觉细胞,认识自己的身体及外在环境。

 

  前庭觉:

 

  婴儿出生前半年,脑发展到皮质下层(脊髓、延脑、桥脑、中脑、间脑),出现原始反射动作。

  6个月大以后,发展到终脑部位,原始反射动作渐次统合而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强壮的肌肉张力,以及保护自己的平衡反应。

  透过这些发展,维持头部在正中位置、保持身体平衡,以及预防跌倒时碰撞头部,能做最快的反应。这些姿势反应,终生护卫着我们。

  运动觉:

 

  在宝宝生命的头6个月,肢体受到原始神经反射的控制,动作的本质也大多属于不自主的。

  之后,原始神经反射渐次被统合,宝宝的动作控制从头颈部(会抬头)开始,到躯干(会翻身),然后是骨盘(会坐)、膝部(会爬),脚踝(会站),1岁时到脚板(会走)的境界。婴儿终究获得肢体的自主性、身体的主控权。

 

  听知觉:

 

  婴儿在刚出生时,听神经尚未髓鞘化,声音在传送过程中虽扩散形成回音,但仍可分辨出熟悉人(如:父母)声音的特质。

  婴儿听到声音后,将头转向声源,藉视觉影像,帮助了解所听到声音或词汇所代表的意义。跟婴儿说话,要用缓慢、清晰、简单的儿语方式,如:用动词时加上明确的动作示范、说名词时将物品清楚地展示给他看、用迭音(如:抱抱、奶奶、车车)等。说话时腔调高一点、强度有变化,比较能吸引婴儿的注意。

 

  视知觉:

 

  对新生儿而言,离开阴暗的子宫,来到光明的世界,「光」是相当大的冲击。尚未满月的新生儿,房间不要过亮,满月后就可以放在一般亮度的地方。

  在各种图片中,婴儿偏好看人的脸、喜欢鲜艳对比强烈的色彩,动画又优于静态的图。6个月大后,宝宝开始有深度视知觉。10个月大起,对环境讯息的接收,80%来自视觉。

  0~1岁婴儿环视周遭,对视力及后脑的发展十分重要。

 

  1-2岁感觉统合发展特点

 

  前庭平衡觉:

 

  孩子会走路以后,自信心大增,喜欢到处游走,一岁半就由快走变成跑步。此阶段孩子虽然依旧喜爱父母的拥抱,但享受够了就从大人怀中挣脱下来。

  在四处探索时,走走斜坡、爬爬桌子、骑骑摇摇马,不亦乐乎。

 

  触觉:

 

  此阶段孩子仍在口欲期,拿了东西还是会放入口中,但是与婴儿不同的是,下一步就用手去把玩、用眼睛去观察,所以手指尖的触觉辨识能力开始培养,对口腔的触觉依赖则逐渐降低。

 

  感知觉:

 

  幼儿藉触摸与手部的操作,逐步建立视知觉的智慧,如:大小、形状等概念。至于视力方面的发展,有赖孩子主动做手眼协调的活动,才不会发生弱视问题。

 

  听知觉与语言:

 

  幼儿的听觉敏锐,会从大人的动作了解语汇的涵义,而语汇的丰富能启发听知觉智慧。至于音乐的旋律及节奏,能触动孩子的心弦,自发地拍手、摇摆身体。

 

  嗅觉与味觉:

 

  当宝宝长大一些,母亲未必随侍在侧,当宝宝觉得孤单、委屈时,可藉依恋物(手帕、毛毯等)的气味及触感,让孩子得到片刻慰藉。

  父母可用新鲜的蔬菜、水果,或烹调过的食物,引导孩子用嗅觉与味觉去品味,有计划地扩展宝宝对食物的喜爱。

  2-3岁感觉统合发展特点

 

  嗅觉与味觉:

 

  孩子出生时已具备嗅觉与味,但是对陌生食物的接受性有待后天的教育。大多数食物在热的时候香味四溢,热食尝起来也特别好吃,自然就激发嗅觉与味觉的活跃,进而引发食欲。

 

  触觉:

 

  2~3岁是孩子的肛门期,对自己排泄器官的触觉讯息开始敏感。有便意时下意识地会用手去触摸排泄器官,解便的过程会感觉到快感。

  但孩子如有便秘的问题,体会的将是疼痛,可能很害怕解便,恶性循环下将变成大问题。

 

  听知觉与语言:

 

  2~3岁的孩子,语言理解及听觉记忆,已经有一些基础,喜欢学大人的语调、反复运用经常听到的语汇,因此听知觉反应更快,语言的运用从迭音进步到短句。

 

  前庭平衡觉与粗动作协调:

 

  到儿童游乐场玩是2~3岁幼儿最感兴奋的事。无论是溜滑梯、荡秋千、攀爬架、浪板、跷跷板等,都是古今中外儿童游乐场的标准配备。

  藉玩的经验,培养平衡技巧与双侧动作协调。此外,把父母的身体当成运动设备,进行亲子体能游戏,更能增进彼此的感情。

 

  视知觉与精细动作协调:

 

  玩颜色归类、玩具排序或堆栈,乐此不疲。体认到自己会做的事越来越多,无论吃饭、喝水、脱鞋袜衣裤等都要自己做,坚持演练手眼协调。

 

  本体觉:

 

  小哥哥玩球、小姊姊跳房子,幼儿都充满了新奇,令他燃起无比想要模仿的学习热情。没多久,孩子就学会双脚跳、走直线、骑三轮车、滚接球等技巧性的动作。

  3-4岁感觉统合发展特点

 

  视觉与听觉:

 

  视力逐渐敏锐,孩子会辨识更多颜色与形状,也开始有数量概念,可玩简易拼图、走迷宫等益智玩具。同时学习相关的形容词,去描绘多采多姿的花花世界,孩子表达的语句变得更长、更生动。

 

  触觉与细动作协调:

 

  孩子的触觉兴趣,从自己的身体转移到手部。在彩色缤纷环境的视觉挑逗下,喜欢动手东摸西碰,来认识环境的人、事、物。惯用手也逐渐建立,一步一步学着自己来满足欲望。

  美劳活动能提供手部良好的触觉刺激,又增进精细动作的协调。

 

  前庭平衡觉:

 

  由于动作反应更协调,孩子喜好更刺激的前庭活动,其中以溜滑梯为最爱。甚至尝试用坐、躺、趴等各种姿势体会不同强度的前庭刺激。

  运动觉:

 

  幼儿的身高快速成长,跳跃运动十分重要,也对提高本体动觉帮助良多,如:连续双脚跳、开合跳、兔子跳等。此外,手提物、背背包、推椅子,则能增加臂力与上肢本体动觉。

 

  4-5岁感觉统合发展特点

 

  精细动作与触觉辨识:

 

  孩子喜欢动手探索各类物品与工具,如剪刀筷子等。使用工具比用徒手直接操作物品,需要更精巧的手部协调。而手掌与手指的触觉辨识,配合手部动觉,对提升手部灵巧有重要影响。

  视知觉与动作统合:

 

  孩子喜欢观察外围的人—父母、老师、同侪、陌生人等,默默模仿其言行。此阶段是学习视动协调整合的时机,以奠定操作能力。

  可是孩子在模仿中,无论好坏都照单全收,受外围人的影响很大,这也是孟母三迁的理由。

 

  前庭平衡觉:

 

  孩子对身体的操控更上一层楼,开始学习遵守游戏规则,同时在欢乐中交到好朋友。例如:玩老鹰抓小鸡游戏时,在快跑中可及时煞车转向,既获得丰富前庭平衡觉,大家又玩得不亦乐乎。

 

  听知觉与动作统合:

 

  听孩子的音感与身体节奏感开始发展,喜欢律动唱游、打击乐器等活动,舒畅身心。

 

  嗅觉与味觉:

 

  此阶段孩子成长很快,需要丰富的营养提供能量。若家庭以外食为主,孩子很容易吃腻,也养成挑食的习惯,同时吃进过多油、盐、糖、味素。

  烹饪界有句名言:「只要敢放调味料,保证食物好吃」。此定律有损营养、嗅觉和味觉,父母不可不知。

 

  5-6岁感觉统合发展特点

 

  精细动作与触觉:

 

  此阶段一手成为优势手,另一只手做为辅助手,喜欢玩操作性玩具,日常生活的事也坚持要尝试自己做,如:绑鞋带、扣钮扣等。

 

  前庭觉与动作计划:

 

  全身性的运动,如骑单车、钻拱桥、爬格子、单杠上翻转身体,体会头在不同位置的前庭觉,使用双手双脚控制身体的平衡,过程中需要许多动作运用计划。多给孩子身体位置变化的游戏。

  听知觉与视知觉:

 

  孩子的听觉记忆力逐渐灵光,区分主题与背景的视知觉判断也更敏捷。多加训练,建立静态学习的兴趣与信心,孩子会从花很多时间、精力在动态游戏中,逐渐转移到视听方面的学习。

 

  嗅觉与味觉:

 

  此阶段孩子容易受广告影响,吵着要吃市售零食、饮料。一旦孩子习惯吃重口味的食物,就会越吃越甜、越咸,长此以往,对健康造成很大的伤害。

 

康复治疗二科简介

 

  康复治疗二科(智能康复科)为智能教育康复科室,是集康复治疗与教育、教研一体的康复治疗科室,是我院残疾儿童教育专项科室。科室主要诊疗范围:注意力缺陷多动症、孤独症谱系障碍、感觉统合失调、目光交流障碍、情绪行为障碍、心理行为障碍、刻板行为、生活自理障碍、沟通交流障碍、认知理解障碍、言语认知发育落后、社会交往障碍、正常儿童的学习能力不足、自信心不足、肢体障碍平衡协调性差、运动发育迟缓等。致力于探索一条“医教结合,康教结合”的特色康复之路。

 

  治疗项目有:感觉统合治疗、多感官治疗、听力整合及语言训练(音乐疗法),冲动行为干预治疗(蒙氏治疗),行为矫正治疗(陶艺+手工治疗),脑电生物反馈+行为观察治疗(注意力训练),引导式教育、ABA应用行为分析、特殊儿童学前教育等一系列适合特殊儿童全面发展的康复教育教学课程。

 

 

文章来源: 儿保介II

供稿 | 陈升武

编辑 | 何君

审核 | 刘大忠 陈升武

 

 

创建时间:2023-08-30 15:35
浏览量:0